天天视讯!观长白丨非遗咋活化,新城戏的“新”与“旧”

2023-06-06 01:34:26   来源:吉林日报
02:12

“新城戏《铁血女真》第四场,开始!”

鼓点急促,灯光晦暗,舞台中央,演员时而静静站立,时而猛展双臂,舞得起劲……趁着周末,走进吉林省松原市满族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,国家一级演员陈喜强等一众演员仍在排练。“这戏讲的是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的故事,可谓是至今满族新城戏最高水平剧目之一。”


(资料图)

啥是新城戏?

2004年,因工作调动,24岁的陈喜强第一次接触到新城戏。在他看来,新城戏的特色之一在于表演程式,“注重运用肢体语言,比如刚才这一段就是在模仿满族图腾中的神鸟海东青。”

满族新城戏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叶,以流传于吉林省扶余一带的满族曲艺八角鼓为基础发展而成。因为扶余镇曾是清朝新城府治所,故而定名为新城戏。2021年,被列为国家第五批文化遗产。有别于东北二人转,新城戏吸收满族民间音乐,行当以生、旦、丑为主,长于表现悲欢离合或轻松喜悦的故事。

“那这部剧讲的是英雄史诗?”短暂休息,再次准备排练的陈喜强笑而不答,“你接着看。”

新城戏《铁血女真》第七场。

兴兵伐辽,建立政权后。新城戏里,阿骨打的故事仍在继续,曾冒死放飞海东青、宣布解放鹰奴的阿骨打,在他登基后,身边士卫手托数只海东青……“如果跳脱不开封建桎梏,他终究还是会成为压迫、凌辱他人的人。”

新时代,新城戏如何守正创新?

“除了在剧目设计中,力求创新、体现现代思考外,其他方面也在与时俱进。”陈喜强介绍。“精简”时长,将部分剧目时长缩短近一半,以适应旅游演出需求;扩大受众,念白以普通话为主,压缩满语内容、复杂唱腔;丰富主题,将地域文化特色的满蒙文化与草原文化、石油文化等相结合。

守正创新、紧跟时代,近年来,满族新城戏佳音频传:共创编和移植演出了大小剧目四十多出。其中,《洪皓》获“五个一工程”奖、“金孔雀”综合大奖;2022年,《铁血女真》走进国家5A级景区伪满皇宫博物院皇宫剧场演出;《洒下一米阳光》,截至目前演出超40场,“6号-9号,长春演出,16号到北京民族剧场演出。”主演之一的陈喜强掰着指头讲起日程……

“近几年,看戏的人越来越多,可演戏的人里却缺少新鲜血液。”

培养戏曲年轻人才,让传统戏曲文化“活”起来。陈喜强告诉记者,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计划创办自己的戏曲培训班,“学艺是个苦功夫。”指指身上的淤青,陈喜强说,“但只有让有兴趣的人都有机会、很容易地接触到,剧种才可能继续红火壮大。”

近年来,松原市持续推进戏曲进校园、进乡村活动,依托松原市满族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民族歌舞传习中心、前郭县草原文化馆等团体创作出一批优秀的民族文化作品。满族新城戏、蒙古族乌力格尔、马头琴音乐、查干湖冬捕习俗等10项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《铁血女真》《洪皓》《大布苏》等一批特色民族戏剧荣获多项国家级大奖。

“这个周末,我刚参加完第三个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答辩。让新城戏火起来,虽然难,但我相信将来会越来越好。”暮色四合,刚刚结束排练,陈喜强的声音依旧洪亮。

来源:人民日报客户端吉林频道

标签: